每逢清明節(jié)這天,人們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思念。雖然這一天,掃墓是重要的活動,但是在我國很多地方,還保留著吃冷飯的習慣。
古時候“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是分開的,“寒食節(jié)”又稱“禁煙節(jié)”、“熟食節(jié)”、“冷節(jié)”, (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兩天),可是自從晉文公之后,人們就將兩個相近的節(jié)日合二為一。
于是,人們在祭奠掃墓的同時,也保留著吃冷飯的習慣,慢慢的演變成飲食文化。
清明果
清明果依餡料不同分為甜、咸兩種。
用清明草和適量糯米粉、大米粉加入白糖水和好捏成糕點或加工成皮子,包入芝麻、桂花糖、豆沙餡,壓成圓模蒸熟則為甜清明果;包入臘肉丁、冬筍丁、香菇丁、紅椒丁、豆腐干、腌菜、豆芽餡等,做成餃子形的為咸清明果。
清明果流行于江浙滬一帶
清明粿
清明粿是由糯米和粳米制作而成的漢族小吃。主要是用各種菜做的,是漳州等地特有的清明節(jié)供品。在漳州詔安地區(qū)尤為流行,清明節(jié)和農(nóng)歷三月初三,俗稱舊清明清明粿掃墓必須品。
根據(jù)味道可以分為甜,咸,根據(jù)餡又有多種,綠豆餡,花生餡,花生番薯餡,糯米餡,蔬菜豬腸餡等等,婦女老少均喜愛之糕點。
清明粿流行于福建一帶。
清明粑
黃草粑又叫清明粑,是一道貴州地區(qū)漢族傳統(tǒng)小吃,清明節(jié)節(jié)日食俗。清明粑的制作歷史已有100余年,解放前后貴州各地就有許多專營點。
早期的清明粑做成月餅形狀,餡心有火腿、洗沙、玫瑰、白糖等品種,食時用平鍋放少許豬油,微火煎成兩面微黃,香脆清甜可口。
如今,貴州各地的清明粑品種隨餡心的不同而紛繁蕪雜,口味和形狀也多種多樣。
清明粑流行于貴州一帶
青精飯
青精飯,江蘇地區(qū)漢族特色點心。又稱烏米飯,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顏色烏青。為寒食節(jié)的食品之一。
青精飯原為民間食品,唐代即有。江蘇宜興、溧陽、金壇,南京和皖南一帶農(nóng)村每逢濃歷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烏飯樹葉煮烏米飯,已成習俗。
青精飯流行于江蘇一帶。
清明螺
清明螺即田螺、螺螄。清明前后是食用螺螄的佳時令,此時螺肉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
過去買不起鵝的人家,下河塘摸盆螺螄,用清水養(yǎng)兩天,然后夾去尾端,放點蔥姜辣椒煮熟,就是一盆好菜。
有的就用腌菜鹵煮煮,清淡爽口、味道非常鮮美。有的煮熟了挑出螺肉炒韭菜,那是打嘴巴也舍不得丟的美味。
潤餅菜
潤餅卷是春卷的一種,是福建省傳統(tǒng)的漢族名點,屬于閩菜系。是重要節(jié)日的特色食品。這是一種比春卷更為古老的吃法。
福建和臺灣一帶的家庭再新年和尾牙以及清明節(jié)時會以潤餅皮此來祭祀祖先,之后家族成員圍據(jù)一桌,食用者挑選自己喜愛菜色加上花生與糖粉以潤餅皮包裹后食用,是屬于福建臺灣一帶家族聚會的重要飲食。
潤餅菜流行于福建臺灣一帶
歡喜團
流行于江淮一帶。先將糯米蒸熟,涼后弄散,再炒使之膨松,蘸以飴糖,使之成團。取歡歡喜喜,團團圓圓之意。春節(jié)食用,亦用以饋贈。
馓子
馓子是一種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馓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安徽蒙城、江蘇淮安、維吾爾族、東鄉(xiāng)族、納西族、寧夏回族的馓子為有名。以淮安的茶馓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