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中生暫時離開了學校,他們如何度過這段時光?近日,記者采訪了部分北京的學生和家長,發(fā)現不少高中生出去打工或做志愿者,為自己找到了校園之外另一個舞臺。
在北京海淀區(qū)一家大型商場,記者見到了剛參加完高考的小宋,她在這里做國內某品牌火腿的促銷。每有顧客駐足,小宋都會迎上去有板有眼地介紹產品。
對從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小宋來說,這個暑期的打工就像補上“自立課”。她告訴記者:“高中畢業(yè)了,在等待大學開學的日子里,與其在家打游戲、逛街,還不如出來打工,既可以掙學費,也能讓自己了解社會,學會自立。”
北京師范大學附中的小雪則選擇了到國際環(huán)保組織“根與芽”做義工。這個環(huán)保組織每年暑期都有活動,很多高中生成為這個團隊活躍的分子。而在北京福利院,做義工的中學生也在逐年增加。
父母的支持,是這些中學生外出打工、做義工的有力**。盡管看到孩子辛苦有點心疼,但很多父母還是支持孩子的選擇:“孩子想出去鍛煉鍛煉,這是好事。”
今年暑期,幾乎每個“工作”著的學生都有新的感受:辛苦、責任、付出。
以前不愛說話的小琪,自從在面包店打工后,變得會與人溝通了。小琪告訴記者:“有些顧客試吃時不配合,拿用過的牙簽去扎面包吃。一開始我很生氣,后來,我就學會該怎么做了,我會事先提醒,或主動遞上垃圾桶。”現在,她學會了如何與領導、同事、客人溝通。即將步入大學的小琪覺得這份經歷彌足珍貴,她越來越開朗、自信,“上大學、去外地,自己都能應付。”
對這些中學生來說,放棄暑期舒適的生活,到社會上打拼,是一種新的挑戰(zhàn)。在一次次挑戰(zhàn)中,他們逐漸成長。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不少孩子暑期習慣“宅”在家中,上網、看電視,“趕”都趕不出去;另外一些孩子奔走在各類培訓學校和夏令營,暑期儼然成了“第三學期”。利用暑期讓學生走出家門、走出學校,進行社會實踐,補上社會一課,在教育上的意義不言而喻?!?span>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牛志奎建議,中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且不損害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參加社會實踐,很有必要。他們利用假期進入社會增長見識,對社會有更好的觀察,對個人成長很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