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大師對身體近乎完美的掌控,常常令人驚嘆。他們能夠控制精神活動,將注意力轉向身體內部,調節(jié)呼吸,控制肌肉,擺出挑戰(zhàn)人體極限的姿勢。
瑜伽中有數(shù)千種體位,無一例外地都將我們的身體牽拉到了大限度。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講,關節(jié)的伸展過程可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加代謝廢物的排泄,改善肌肉的運動功能。
你的身體是你的么?
我們能夠自由思想、自由行走、自由休息,難道這都不叫能控制身體嗎?其實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實被我們忽略。比如思想、活動甚至是休息時,我們身體內無數(shù)的器官、細胞都在“活動”,都在進行新陳代謝。
我們有所謂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比如呼吸和心跳,饑餓和進食,睡眠和覺醒,比如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比如生殖和繁衍下一代……
我們從出生開始就進入了一個設計精密的“程序”,一步步完成著預先設定好的“代碼”——長大、發(fā)育、生育、衰老,而我們所能改變的只是這些“代碼”中很少的一部分。
我們當然不會奢求違背自然規(guī)律,但絕對希望掌控我們的肌肉,自由活動。我們雖然不能有奧運冠軍一樣強健的體魄,但絕對希望能夠有足夠強大的腿部肌肉,能讓我們在關鍵時刻追求幸福、躲避災難。
生命流逝,我們雖然無法永遠保持年輕時的健美,卻也希望能夠在老時擁有健康。
對身體的掌控,也許是很多人進行鍛煉的大目標。
尋求對身體的掌控
苦修者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出修煉人的潛能、智慧和靈性的修行方法。這種方法正是瑜伽。
記得多年以前的一部電影《喜馬拉雅星》,片中的瑜伽大師能夠將自己的身體卷成圓球,從海拔數(shù)千米的雪山之巔,一路滾下毫發(fā)無損。
電影雖有其夸張的成分,但瑜伽大師對身體近乎完美的掌控,也不免讓我在驚嘆之余有些許羨慕。他們能夠控制精神活動,將注意力轉向身體內部,調節(jié)呼吸,控制肌肉,擺出挑戰(zhàn)人體極限的姿勢。
在公元前3000年的喜馬拉雅山的一側,有一群苦修者,他們常年在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腳下迎接著大自然一個又一個的挑戰(zhàn)。
想要活下去,他們就必須面對每時每刻存在的疾病和死亡的挑戰(zhàn)、肉體的需要和靈魂的追求之間的沖突,以及人和宇宙之間矛盾而又統(tǒng)一的關系。
于是他們仔細觀察動物,看他們如何適應自然,如何有效地呼吸、攝取食物、排泄、休息、睡眠以及克服疾?。凰麄兡7聞游?,鍛煉他們的身體,同時思考人與宇宙和自然的關系,在觀察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演變出修煉人的潛能、智慧和靈性的修行方法。
后來越來越多人的發(fā)現(xiàn)了這一具備生命力和吸引力的修煉方式,并開始成為一種對身心的鍛煉方法,這種方法正是瑜伽。
瑜伽在印度梵語中的含義為“一致”、“結合”或“和諧”,意思是身體、心靈、精神的統(tǒng)一。根據(jù)Yoga Sutras,瑜伽的修行可以分為八個“支系”(limb),分別是:道德的行為、健康的習慣,加上姿勢(體位)練習、呼吸調控、感覺的控制、專注、冥想、一種高級的意識狀態(tài)。
首先瑜伽的練習要從每天行為習慣的約束開始,然后定期進行瑜伽的姿勢練習、呼吸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控制五官的感覺輸入,保持相對比較專注的狀態(tài),接著開始通過冥想達到一個較高級的意識狀態(tài)。
這八個方面就像一棵大樹的八個枝丫一樣,伸向各個方向,涵蓋了身體、心靈、智力、情感各個方面的修行,讓身體、心靈、精神保持和諧的統(tǒng)一。終的結果其實與你我的追求一樣——對身體的控制。
修煉的初階段
瑜伽理論中所言的體位或者姿勢練習就是一種對身體極限的挑戰(zhàn),而牽拉僅僅是修煉的初階段。
在瑜伽思想中,身體是獲得一切的途徑,只有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tài),讓身體保持健康和安寧,讓心智追求卓越。因而姿勢練習就成了其他各方面修行的必要條件。
只有學會了對身體姿態(tài)的控制,才能調控呼吸,控制五官的輸入,終達到較高級的意識狀態(tài),完成對身體的控制。
瑜伽中有數(shù)千種體位,每種體位的練習方法不同,鍛煉的肌肉不同,但無一例外地都將我們的身體牽拉到了大限度。
甚至有報道說,瑜伽大師能將自己放到一個與自己極不匹配的陶罐之中。瑜伽理論中所言的體位或者姿勢練習就是一種對身體極限的挑戰(zhàn),而牽拉僅僅是修煉的初階段。
這一切看上去瞠目結舌的練習方式,是不是真的有其科學基礎呢?為什么需要牽拉?高強度的牽拉是否會導致組織的損傷?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是否能夠展現(xiàn)瑜伽這種古老的修煉方式的冰山一角?
為什么要牽拉
瑜伽中的牽拉運動是如何消除機體的安定因素的呢?這一切都來自對機體柔韌性的練習。
其實,牽拉本不需要太多學術的定義。簡而言之,牽拉就是對身體特定部位的關節(jié)的拉伸運動。比如我們跑步前必做的腿部熱身運動就是牽拉。那瑜伽中的牽拉運動又是如何停止惡性循環(huán),消除機體的不安定因素的呢?原來一切都來自對機體柔韌性的練習。
柔韌性,指的是當單個關節(jié)在無牽拉的疼痛時,所能達到的大活動范圍。如果將關節(jié)比喻成彈簧,那么關節(jié)的柔韌性就可以理解為在彈性形變的范圍內,大的伸縮范圍。
一旦超過了彈性形變范圍,那么彈簧將會發(fā)生不可逆形變。正如關節(jié)超過了大活動范圍后,輕者可能導致疼痛,重則可能會引發(fā)周圍穩(wěn)定結構的撕裂。
那這樣看來,關節(jié)的柔韌性似乎也如彈簧一樣,彈性范圍在鑄造之時就已決定。對每個人來說也應該存在一個恒定的“彈性系數(shù)”,而這個系數(shù)的大小直接與柔韌性相關。
那么為何還要多花費后天的努力,牽拉提高柔韌性呢?
找回“流失的柔韌性”
肌肉的牽拉運動可調控肌肉細胞的基因表達并影響肌肉的彈性。
事實上,我們各關節(jié)的柔韌性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的。小嬰兒可以輕松地將髖關節(jié)彎曲170度。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也越來越小,這是因為伴隨年齡增長的,還有身體的骨骼肌纖維中的脂肪和纖維成分。
初只是肌纖維的長度變短,慢慢的肌纖維的容積也下降,出現(xiàn)了肌纖維萎縮,后萎縮肌纖維的剩余空間被脂肪和纖維組織替代。
新填充的脂肪和纖維成分的彈性很差,所以一方面萎縮的骨骼肌纖維長度縮短,限制了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另一方面新填充的脂肪和纖維組織的彈性差,又進一步降低了骨骼肌的彈性和伸長范圍。
這就好像一臺舊式的鐘表,鐘表里的齒輪經過風沙水火的洗禮,逐漸被磨損,然后開始生銹,終停止了運轉。而生命之輪也是這樣在不經意之間,帶走了我們的柔韌性。
關節(jié)柔韌性的降低,會使關節(jié)伸展的肌肉長期處在收縮狀態(tài)。長期的收縮會影響肌肉的血液循環(huán),使肌肉喪失各項運動的能力。但伸展的過程則可以加速血液循環(huán),增加代謝廢物的排泄,改善肌肉的運動功能。
牽拉運動,作為柔韌性的有效練習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或者逆轉歲月留下的痕跡。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當肌肉在相對較短的位置被固定后,作為肌肉基本組成單位的肌原纖維將萎縮到原來長度的40%。
而當肌肉再次被拉長時,肌原纖維的長度又可以迅速地增加。如果每天保持15分鐘的被動牽拉運動,就可以保持肌肉的正常長度。目前認為,肌肉的牽拉運動可以調控肌肉細胞的基因表達并影響肌肉的彈性。
復雜的“彈簧”
肌肉筋膜以其較高的阻力貢獻、較高的彈性成了牽拉時主要的鍛煉結構。
當然人體的關節(jié)遠比彈簧裝置復雜許多,關節(jié)的柔韌性也絕不是一個彈性系數(shù)可以概括的。關節(jié)的組成包括構成關節(jié)的骨、附著在骨上的肌肉和筋膜、肌肉末端的肌腱及穩(wěn)定關節(jié)的相關韌帶。而關節(jié)的柔韌性也與這些復雜的結構的彈性和活動范圍相關。
構成關節(jié)的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各不相同。肌肉筋膜是包繞在肌肉纖維表面的一層組織,正因為它的存在,數(shù)萬根肌纖維的收縮和放松能夠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并通過肌腱傳遞給附著的骨骼,從而引發(fā)骨骼的相對活動,也產生了關節(jié)的活動。
韌帶的作用就是將各骨骼保持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位置,形成一個個關節(jié),當不同肌肉收縮時,一定程度上維持骨骼之間的相對穩(wěn)定關系。
由骨骼、肌肉、筋膜、肌腱和韌帶組成的關節(jié)當中,各部分的彈性不同,對關節(jié)活動和穩(wěn)定性的貢獻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一個關節(jié)由兩個骨組成,兩個骨通過關節(jié)面相連,兩個關節(jié)的相對位置的變化是影響大活動范圍的主要因素。
真正使兩個骨的位置相對固定的是連接它們的韌帶,以及它們之間的軟骨和關節(jié)囊。有了這些周圍組織的固定,兩個骨的位置相對固定,并有了一定的活動范圍。而這部分結構的完整性關乎整個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因而在柔韌性練習中骨和韌帶相對可練習空間比較小。
對肌肉來說,構成肌原纖維的蛋白有肌聯(lián)蛋白(titin)、肌球蛋白(myosin)、肌動蛋白(actin)。對骨骼肌柔韌性貢獻大的要數(shù)肌聯(lián)蛋白。
肌聯(lián)蛋白由大約300個不規(guī)則卷曲的氨基酸組成,在正常靜息狀態(tài)下大約有2.4微米長,完全拉直時可以伸長大約3倍。肌肉的舒縮運動的本質就是肌原纖維各成分之間的位置關系的改變,而對其貢獻大的要數(shù)肌聯(lián)蛋白的移動。但肌肉的收縮和舒張功能畢竟有限,也不能成為柔韌性鍛煉的突破點。
那么柔韌性的鍛煉癥結似乎只剩下包繞在肌肉外緣的一層筋膜了。筋膜像凸透鏡一樣將肌肉的收縮匯聚到一點上來,引發(fā)關節(jié)的活動。
在人體運動時,體內的阻力中有41%來自肌肉筋膜,而且筋膜的彈性相對較高,在牽拉的過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關節(jié)的柔韌性,而且不會破壞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
在牽拉運動中,首先被拉伸的是肌纖維,當肌纖維到達大長度時,被拉長的是韌帶和肌腱。而這肌腱和韌帶是保持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重要結構,如果被拉長6%,肌腱將被撕裂,過度拉長對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會造成巨大的打擊。
因而,肌肉筋膜以其較高的阻力貢獻、較高的彈性成了牽拉時主要的鍛煉結構。
拉到你疼為止
當牽拉超過一定長度的時候,神經纖維開始出現(xiàn)一系列的損害,我們就會感受到疼痛、或者麻木。
事實上,很難有一種聯(lián)系方法真正地將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的牽拉完全分開。原因很簡單,這些結構就像組成彈簧的一個個分子一樣,相互吸引,密不可分。
在瑜伽體位練習時,也很難定出牽拉達到大限度時的明確界限。那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很容易受傷?
夏洛蒂曾經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她和所有女孩一樣,怕黑,怕疼,見到毛茸茸的動物就會逃走。有一天,她突然得了一場奇怪的病,她不再怕疼。并不是病魔讓她戰(zhàn)勝了恐懼,她仍然怕黑也依然怕毛茸茸的動物。不怕疼,只因為她不再有疼痛的感覺。她不再懼怕跳芭蕾舞時指尖著地的疼痛,開始瘋狂地欣賞那足尖點地旋轉時的優(yōu)雅。
疾病之所以稱之為病,是因為它會讓你痛苦,哪怕你已經沒有了痛苦的感覺,后夏洛蒂足尖關節(jié)嚴重變形,再也不能繼續(xù)她動人的舞姿。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其實疼痛可以幫助我們許多。比如在牽拉的時候,產生的疼痛其實是一種保護性的信號。
神經就像一個國家的政府一樣,分布在身體各個部分,感受著外界和自身的各種變化,一旦出現(xiàn)狀況,適時調整“政策”,維持各區(qū)域的安寧。所以每一塊肌肉的運動都是神經沖動傳遞到肌肉的結果。
在瑜伽的牽拉練習時,分布在肌肉和結締組織之間的神經纖維就受到了牽拉。幸運的是,這些神經纖維的分布走行是迂曲,在牽拉的初階段,僅僅是神經纖維變直,而隨著牽拉運動繼續(xù),神經纖維就開始被動地伸長。
神經纖維大概能夠被動伸長10%~15%,當牽拉超過這個長度的時候,神經纖維開始出現(xiàn)一系列的損害,我們就會感受到疼痛、或者麻木。事實上,盡管有各類結締組織限制著關節(jié)的活動,但真正限制我們活動的是神經纖維。
在遠離現(xiàn)代文明的公元前3000多年前,就有人開始瑜伽的練習,也許他們不會想到,初從模仿動物行為開始的修煉方式能夠傳承到數(shù)千年后的今天。
從追求身體、心靈和精神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到今天健身房里熱門項目,瑜伽經歷了太多演變。而處在21世紀的我們,也許很難理解古人的初衷,但從練習后體會到的對身體控制的快感中,似乎隱約透露出了他們的追求。
當我們從現(xiàn)代科學的角度來審視瑜伽時,才真正理解了這項古老運動的原理和魅力。瑜伽,并不僅僅是牽拉。